所幸在近5-1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研究大脑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现代脑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理解未来系列讲座第28期,请到了前普林斯顿大学、现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专家Nicholas Turk-Browne,围绕实时脑成像技术,为我们解读了意识、思维、注意力等大脑的种种奇妙“密码”,展现了人类大脑思维优化的无限可能。同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张益肇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从另一个层面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更好的认识和缓解少年自闭症、中年忧郁症、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带来的挑战。热门的课题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吸引来大批粉丝,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层报告厅座无虚席。
注意力是Turk-Browne教授一直以来的研究重心。从学习到工作,注意力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很难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把控。往往是课堂上被老师点名批评、或者直到与周围的车辆发生碰撞,人们方才意识到自己的心不在焉。能够及时发现走神,将注意力进行调整,对个人及社会都有着莫大的意义。Turk-Browne教授称,以往对注意力开展研究的方式是对研究对象进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医院常见的MRI的结构性成像不同,新兴的fMRI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的改变,且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损伤。然而,fMRI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中耗费数月乃至一年的时间来分析数据。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这般漫长的过程无疑是不利于研究进行的。而通过实时fMRI,Turk-Browne教授指出,科学家们得以在短短数秒之内展开数据分析。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构,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大脑的实时活动,进而通过反馈影响实验对象的大脑,而实验对象最终的数据自然也会影响到科学家的分析结果。
在Turk-Browne教授的演讲后,张益肇博士从跨学科领域的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得以通过一个人的动作来了解对方,通过互动引导自闭人群与外界的交流。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的大脑进行扫描,配合数据分析,得出罹患自闭症的概率,从而尽早对自闭症进行治疗,收到更好的预后效果。除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另一大领域就是自然语言理解。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治疗起到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大显身手的另一脑科学领域则是老年痴呆症。无论是app上的测试还是MRI脑部扫描,都可以对老年人群进行未雨绸缪的关怀,尽可能降低老年痴呆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乃至寿命长度的危害。